鹤壁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18:13:46   浏览:912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鹤壁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

河南省鹤壁市人民政府


鹤壁市人民政府令第3号


《鹤壁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已经2010年9月29日市政府第十三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发布。






市长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二日






鹤壁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活动,保证规范性文件质量,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促进依法行政,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行政机关制定并公布,在一定范围、时间内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规范性文件包括政府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范性文件。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权限、起草、审查、决定、登记、公布、解释、备案监督和清理,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制定规范性文件按照本办法执行。


违反本办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无效。


第四条 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遵循合法、适当、公开、精简、统一、效率的原则,不得与上级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体现改革精神,科学规范行政行为,促进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


(二)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规定其应当履行的义务的同时,应当规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保障权利实现的途径;


(三)体现行政机关的职权与责任,在规定行政机关职权时,应当规定其行使职权的条件、程序和应当承担的责任;


(四)符合行政职能的配置原则,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能应当规定由一个行政机关承担,避免重复发文,减少职能交叉,简化行政管理手续,便利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五条 规范性文件的名称可以使用“办法”、“规定”、“决定”、“规则”、“细则”、“通告”等,但不得使用“条例”。


规范性文件内容为实施上位法和上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其名称前可冠以“实施”两字。


亟需制定施行但条件不够成熟的规范性文件,应标注“暂行”或“试行”字样。


第六条 规范性文件用语应当准确、简洁,条文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法律、法规、规章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原则上不作重复规定。


规范性文件可以用条文形式表述,也可以用段落形式表述。规范性文件的名称称“规定”、“办法”、“细则”的,一般用条文形式表述。


第二章 制定权限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就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制定规范性文件。


乡镇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就属于本行政区域内具体行政管理的事项,制定规范性文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可以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授权,制定规范性文件。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可以就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事项,在本部门职权范围内,制定规范性文件。


属于两个以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需要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有关部门应当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单独制定的无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派出机构,不得制定规范性文件。


第九条 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可以在授权范围内制定规范性文件。


第十条 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下列事项:


(一)行政处罚;


(二)行政强制;


(三)行政许可;


(四)行政收费;


(五)限制或者处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定权益;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之外的义务。






第三章 起草和审查






第十一条 政府规范性文件由政府组织起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确定规范性文件由其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具体负责起草工作,也可以确定由其法制机构起草或者组织起草。


部门规范性文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组织起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可以确定规范性文件由其一个或者几个内设机构、下属机构具体负责起草工作,也可以确定由其法制机构起草或者组织起草。


第十二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书面建议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行政机关收到书面建议后,应当研究决定是否立项起草,并给予答复。


第十三条 拟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内容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切身利益,或者对本地区、本行业建设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布,听取有关机关、组织、个人和专家的意见。


听取意见可以在起草和审查阶段进行,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


第十四条 举行听证会按照下列程序组织:


(一)举行听证会的7日前,应当在新闻媒体或者专门发布的公告上公布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内容等具体事项和要求;


(二)听证会由政府法制机构或者部门法制机构主持,起草单位就规范性文件草案作说明;


(三)参加听证会的有关机关、组织和个人有权提问和发表意见;


(四)听证会应当制作笔录,如实记录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和理由;


(五)起草单位或者审查机构应当认真研究听证会反映的各种意见,在报送规范性文件送审稿时,应当说明对听证会意见的处理情况及理由。


第十五条 起草规范性文件涉及其他部门职权的,起草单位应当与有关部门协商一致;经充分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起草单位应当在上报规范性文件送审稿时说明情况和理由。


第十六条 起草单位应当将规范性文件送审稿及其说明、对送审稿主要问题的不同意见和其他有关材料报送制定机关。


规范性文件送审稿应当由起草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几个起草单位共同起草的规范性文件送审稿,应当由该几个起草单位主要负责人共同签署。


规范性文件送审稿的说明应当包括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规定的主要措施、有关方面的意见等内容。有关材料可以包括汇总的意见、听证会笔录、调研报告和其他有关资料。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发布规范性文件之前,应当经其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审查未通过的,不得发布施行。


第十八条 法制机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对规范性文件送审稿进行审查:


(一)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二)是否必要、适当、可行;


(三)是否与有关规范性文件相协调、衔接;


(四)是否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原则、权限和程序;


(五)是否正确处理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对规范性文件内容主要问题的意见;


(六)需要审查的其他内容。


法制机构在审查中需要有关单位说明、提交依据、协助审查的,有关单位应当协助并在限期内回复。


第十九条 法制机构审查规范性文件送审稿,按不同情况作如下处理:


(一)未按公文处理程序报送的,退回起草部门按程序报送;


(二)未附送起草说明和有关依据、参考资料的,通知起草部门补送;


(三)发现与法律、法规、规章及现行政策有抵触或其他需要增减、修改内容的,由法制机构直接修改或退回起草部门修改后再提交审查;


(四)在审查过程中需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由法制机构直接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或者退回起草部门征求意见后再提交审查;


(五)对存在的分歧意见,法制机构应当召集有关部门、单位进行协调;经协调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法制机构列出各方理据,提出建议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


第二十条 有关单位收到征求意见的规范性文件送审稿后,应认真组织研究,在规定的时间内书面反馈意见并加盖部门印章。


非因规范性文件所依据的上位法修改、废止或其他情势变更,被征求意见部门在列席政府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审议规范性文件时,发表与书面意见不一致的意见时要充分说明理由。


第二十一条 法制机构在审查过程中应当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与起草单位协商后,对规范性文件送审稿进行修改,并由法制机构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


第二十二条 规范性文件涉及紧急、突发等特殊事项的,起草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直接送法制机构审查修改。






第四章 决定和公布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内容涉及重大事项的,应当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研究决定;一般事项的,由主要负责人或者经其授权的其他负责人决定。


乡镇人民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应当经乡镇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应当经部门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情形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会议研究规范性文件送审稿时,由起草单位作说明,也可以由法制机构作说明。


第二十五条 法制机构应当根据会议研究意见对规范性文件送审稿进行修改后,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本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并予以公布。


政府或者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的日期为公布日期。


第二十六条 规范性文件应载明制定机关、文号、名称、通过日期、施行日期以及公布日期。


由几个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使用主办机关的文号。


规范性文件应在本地区公开发行的报纸、政府网站、法制网及其他媒体上公布。


规范性文件未向社会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 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但涉及灾情、疫情等紧急事项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 档案馆、电子政务服务机构和便民服务机构等单位应当向社会公众提供规范性文件公开查阅服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自规范性文件刊登之日起7日内,送前款规定的单位。






第五章 解释、备案监督和清理






第二十九条 规范性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制定机关解释:


(一)规范性文件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规范性文件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依据的。


规范性文件的解释由制定机关负责,具体工作由其法制机构承办,并参照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通过后予以公布。


规范性文件的解释与规范性文件具有同等效力。


第三十条 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发布之日起15日内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组织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


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要求备案的,按要求备案。


第三十一条 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应提交文件正式文本3份、备案报告1份,径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具备电子备案条件的,要实行电子报备。


对不报送备案或者不按时报送备案规范性文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责令制定机关限期报送;仍不报送的,年度依法行政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中“规范性文件情况”一项不得分。


第三十二条 对报送备案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自收到备案文件之日起30日内审查完毕。特殊原因在30日内不能审查完毕的,经法制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经审查认定合法、适当的规范性文件或者自行纠正后合法、适当的规范性文件,负责备案审查的政府法制机构应当按季度公布目录;对不合法、不适当的,不予公布。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规范性文件备案监督工作,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就下列事项进行审查:


(一)是否超越制定权限;


(二)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三)是否与有关规范性文件相协调;


(四)内容是否适当;


(五)是否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程序。


经审查,对超越职权、违法或者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建议或责成制定机关自行纠正。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对规范性文件进行监督审查时,认为需要有关行政机关提出意见的,有关机关应当在限期内回复;认为需要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说明情况的,有关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予以说明。


第三十五条 规范性文件有下列情形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经其授权的法制机构予以撤销或者向社会公告,宣布该规范性文件无效: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越权制定规范性文件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拒不纠正内容违法或者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的。


规范性文件内容违法,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监察机关应当视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公民认为规范性文件内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规定或者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有权以书面或者其他形式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提出审查建议,由法制机构按照本办法予以审查处理,并予回复。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的规范性文件,由法制机构负责,每2年组织一次清理。


经清理的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作出如下处理:


(一)与法律、法规、规章、上级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或者已被新的法律、法规、规章、上级规范性文件所代替的,明令废止;


(二)适用期已过或者调整事项已不存在的,宣布失效;


(三)个别条款与法律、法规、规章、上级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一致或者不适当的,及时修改,重新公布;


(四)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规定或者适当的,继续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监督检查等文书的统一格式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制定。


第三十九条 规范性文件实行有效期制度。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最长自规范性文件发布之日起不超过5年;标有“暂行”、“试行”字样的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不得超过2年;临时性或阶段性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自文件中规定的期限结束或目标任务完成后失效。


制定机关认为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届满后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对文件实施情况组织评估。经评估,规范性文件内容无需修改的,制定机关应当发布继续实施该文件的决定;文件内容需要修改的,根据评估情况修订。


第四十条 涉及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其他重大事项的规范性文件施行2年后,制定机关应当组织评估;评估发现问题的,应当及时修订、完善。


第四十一条 行政机关修改、废止规范性文件,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0年11月22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河南省实施《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办法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101号

  《河南省实施〈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办法》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

  省长:李成玉

  二○○六年十二月八日

《河南省实施〈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服现役或者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现役军人家属(统称抚恤优待对象),依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享受抚恤优待。

  第三条 军人的抚恤优待实行国家和社会相结合的方针,保障军人的抚恤优待与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抚恤优待对象的生活不低于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全社会应当关怀、尊重抚恤优待对象,开展各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军人抚恤优待事业提供捐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接收、管理社会提供的捐助,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抚恤优待事业。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由本级人民政府负担的军人抚恤优待所需经费。军人抚恤优待经费应当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履行各自的军人抚恤优待责任和义务。

第二章 死亡抚恤

  第六条 现役军人死亡被批准为烈士、被确认为因公牺牲或者病故的,由收到军队通知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军人遗属协商确定持证人后,分别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证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病故证明书》(以下简称证明书)。

  军人遗属协商不成的,按照下列顺序发给证明书:

  (一)父母(抚养人);

  (二)配偶;

  (三)子女,有多个子女的,发给长子女;

  (四)兄弟姐妹,有多个兄弟姐妹的,发给年长的兄弟姐妹。

  无上述对象的,不发给证明书。

  第七条 一次性抚恤金由证明书持证人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下列方式发给:(一)有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且对分配数额协商一致的,按照协商确定的数额发给;协商不成的,按照人数等额发给。

  (二)无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的,发给未满18周岁的兄弟姐妹和已满18周岁但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为两人以上且对分配数额协商一致的,按照协商确定的数额发给;协商不成的,按照人数等额发给。

  无前款规定的遗属的,不发给一次性抚恤金。

  第八条 符合《条例》规定条件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享受定期抚恤金。

  申请享受定期抚恤金的遗属应当到本人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登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登记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核实,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发给定期抚恤金领取证件,凭证享受抚恤;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不发给定期抚恤金领取证件,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九条 享受定期抚恤金的人员死亡的,其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除发给当月应领取的定期抚恤金外,增发6个月的定期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同时注销其定期抚恤金领取证件。

第三章 残疾抚恤

  第十条 残疾军人退出现役的,本人应当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和残疾抚恤关系转移手续到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残疾抚恤关系迁入手续,由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发给残疾抚恤金。

  第十一条 军人在服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军队未认定残疾性质和评定残疾等级的,退出现役后,本人(精神病患者由其利害关系人)凭档案记载或者原始医疗证明,可以向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认定残疾性质和评定残疾等级。经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逐级报送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符合规定条件的,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并享受残疾抚恤待遇;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的残疾情况发生严重恶化,原定残疾等级与残疾情况明显不符的,本人(精神病患者由其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残疾军人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调整残疾等级申请。经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逐级上报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作出重新评定或者不予重新评定的决定。重新评定残疾等级的,办理相关手续;不予重新评定残疾等级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补办残疾性质认定和残疾等级评定或者重新评定残疾等级的,由其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下列规定计发残疾抚恤金:

  (一)补办残疾性质认定和残疾等级评定的,自作出残疾性质认定和残疾等级评定决定的当月起计发;(二)重新评定残疾等级的,自作出重新评定残疾等级决定的当月起计发。

  第十四条 对分散安置的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由其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护理费。

  护理费的具体标准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 退出现役的因战、因公致残的残疾军人因旧伤复发死亡的,凭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资质的医疗机构出具的死亡原因证明,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并经省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确认后,按照因公牺牲军人的抚恤金标准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其遗属享受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的抚恤待遇。

  第十六条 残疾军人死亡的,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注销其持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自残疾军人死亡的次月起停发残疾抚恤金。

  第十七条 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申请配制假肢、代步三轮车等辅助器械的,经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查,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后负责解决。

第四章 优 待

  第十八条 义务兵服现役期间,其家庭由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于每年8月1日前发给优待金或者给予其他优待。优待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按照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标准制定。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优待金的预算管理,实行县级统一发放。

  第十九条 一级至六级残疾军人的医疗费用、七级至十级残疾军人旧伤复发的医疗费用按照《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和补助。

  残疾军人、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以及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在就医、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方面享受医疗优惠待遇。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另行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二十条 残疾军人、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符合承租廉租房条件的,经本人申请,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优先供应;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条件的,经本人申请,由其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实身份后,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优先提供经济适用房。

  农村抚恤优待对象住房困难、家庭无能力改建现有危房的,由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帮助解决。

  第二十一条 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残疾军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优先购票乘坐火车、轮船、长途公共汽车以及民航班机;残疾军人享受正常票价50%的优待。残疾军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义务兵凭《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证》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工具。

  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凭有效证件在本省游览公园、博物馆、对外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的,免收门票。参观游览名胜古迹的优待办法由其管理单位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二条 享受定期定量补助的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死亡的,其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除发给当月应领取的定期定量补助金外,另增发6个月的定期定量补助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同时注销其领取定期定量补助金证件。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优抚医院、光荣院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增加投入,改善医疗和服务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优抚医院、光荣院。

  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应当优先接收抚恤优待对象。对社会力量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接收抚恤优待对象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鼓励和支持。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享受定期抚恤的遗属和享受定期生活补助的其他抚恤优待对象户籍迁移时,户籍迁出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发给当年的抚恤金、补助金,户籍迁入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凭抚恤关系转移手续,自户籍迁入的次年1月起按照当地标准发给抚恤金、补助金。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1990年4月13日发布的《河南省〈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天津市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条例(修正)(已废止)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


天津市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条例(修正)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


(1988年1月11日天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9月10日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天津市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条例〉的决定
》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地表或者地下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
第四条 市、区、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矿山企业的发展,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采矿依法采矿,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第五条 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主管本市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
区、县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采矿实行许可证制度。
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依法取得的采矿权受法律保护。
禁止将采矿权倒卖牟利。需要转让采矿权的,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规定经批准后方可转让。
第七条 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坚持开采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开采人必须履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复垦或者保持景观协调的义务。
第八条 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
第九条 地质矿产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当按照积极支持、有偿互惠的原则向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提供地质资料和技术服务。

第二章 采矿范围
第十条 集体矿山企业可以在下列范围内采矿:
(一)储量较小的零星分散的矿产资源;
(二)国有矿山企业闭坑后,可以确保安全的残留矿体;
(三)国家尚未规划建设的大、中型矿床的边缘零星矿段;
(四)国有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的边缘零星矿产;
(五)国家尚未规划开采的非特定保护的非金属矿产资源。
第十一条 个体采矿可以采挖零星分散的矿产资源和只能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
第十二条 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下列范围内禁止采矿:
(一)港口、机场、国防工程设施圈定的区域;
(二)重要工业区、大中型水利工程设施和城镇市政工程设施周围保护的区域;
(三)铁路、重要公路两侧及其桥涵、隧道保护的区域;
(四)主要河流、堤坝两侧保护的区域;
(五)国家和本市划定的自然保护区、特殊地质保护区、重要风景区以及重点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所在地保护的区域;
(六)地震监测台、点保护的区域;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不得采矿的其他区域。
第十三条 麦饭石、锰方硼以及其他特定保护矿种,不经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同意和区、县人民政府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开采。
第十四条 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范围,由区、县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协商划定,并埋设矿界标志。严禁越界开采。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移动或者毁坏矿界标志。

第三章 采矿登记
第十五条 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须经区、县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领取采矿许可证,并持采矿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
未领取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不得采矿,但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况除外。
领取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应当照章交纳登记费。
第十六条 集体矿山企业申请采矿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区、县业务主管部门的项目批准书;
(二)矿产地质图、矿石品位、地质储量等地质资料;
(三)占地批准手续;
(四)明确的采矿范围和设计方案;
(五)符合规定的安全生产、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复垦或者保持景观协调措施。
第十七条 个体采矿申请采矿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乡、镇人民政府的批准书;
(二)明确的矿种、地点、范围和采矿方式;
(三)占地批准手续;
(四)符合规定的安全生产、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复垦或者保持景观协调措施。
第十八条 集体矿山企业开采国有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的边缘零星矿产,须征得国有矿山企业的同意,由国有矿山企业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
第十九条 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以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批准的矿山设计服务年限为准。自领取采矿许可证之日起一年内未建设或者开采的,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自行失效。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提前到发证部门办理变更手续,换领采矿许可证:
一、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满后继续开采的;
二、扩大开采范围的;
三、增加开采新矿种的;
四、变更开采方式或者开采地点的;
五、经批准转让采矿权的。
对换领采矿许可证的申请,发证部门应当在一个月内给予答复。
换领采矿许可证后,应当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变更登记或者换领营业执照。
第二十一条 采矿许可证由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由区、县地质矿产主管部门颁发。
第二十二条 本条例施行以前,已经采矿的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未领取采矿许可证的,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三个月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申请补办采矿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 个人为生活自用采挖砂、石、粘土的,免办采矿许可证,但须在乡、镇人民政府指定的地点采挖。
个人采挖自用的矿产品不得买卖。

第四章 采矿管理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应当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制止乱采滥挖、破坏矿产资源、破坏植被和景观。
第二十五条 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应当根据国家和市的统一规划、技术政策和安全生产规程,合理开采。不得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易弃难、采中弃边。
第二十六条 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在采矿过程中,发现文化古迹和罕见地质现象的时候,应当停止采挖,严格加以保护,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第二十七条 金、银、宝石、水晶等矿产品,应当向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单位销售,禁止非法买卖。
第二十八条 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需要闭坑的时候,须提前向原发证部门提交闭坑申请报告,经批准后方可闭坑,并做好闭坑的善后工作,经验收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停产歇业手续。
第二十九条 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后,交纳复垦保证金或者保持景观协调保证金。
复垦保证金或者保持景观协调保证金由收缴部门向当地银行专户存储,不得挪用。
复垦保证金或者保持景观协调保证金的收缴标准和办法由区、县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条 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在闭坑的时候,自行采取复垦或者保持景观协调措施,经区、县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的,有权领回全部复垦保证金或者保持景观协调保证金及其利息。
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闭坑后,半年内不复垦或者不采取保持景观协调措施的,由收缴保证金的部门用保证金及其利息代为复垦或者采取措施保持景观协调。
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依法转让采矿权的,复垦保证金或者保持景观协调保证金由受让人按照规定继续交纳。闭坑、复垦或者保持景观协调工作,由受让人负责。
第三十一条 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采矿给他人生产、生活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三十二条 因开办或者扩建国有矿山企业,需要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搬迁或者停采的,国有矿山企业应当给予合理补偿,或者重新划定采矿范围,或者联合办矿。
第三十三条 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应当如实填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表,并按期上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条第二款、第六条第三款、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二款、第十八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由区、县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二条规定给予行政处罚。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的,由区、县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四十条规定给予行政处罚。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的,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责令责任者限期恢复,并可以处以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二)项规定处理。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给予行政处罚。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八条 已在禁采区域内采矿的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区、县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搬迁、停采,并可以处以罚款:
一、不按照采矿许可证划定的范围和规定的方式进行开采的;
二、本条例施行前已领取采矿许可证,但没有明确采矿范围和方式,在本条例施行后三个月内,不向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申请划定采矿范围和明确采矿方式的;
三、严重影响或者可能严重破坏环境和各种设施的。
第三十九条 擅自印制、伪造采矿许可证的,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没收其印制、伪造的证件和违法所得,并可以处以罚款。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条 不按照规定交纳复垦保证金或者保持景观协调保证金的,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处以罚款,并可以吊销采矿许可证。
擅自挪用复垦保证金或者保持景观协调保证金的,除退还全部挪用金额外,由区、县人民政府对责任者给以行政处罚。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规定的罚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由市人民政府批准;罚款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由区、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二条 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应当在作出吊销采矿许可证处罚决定之日起五日内,将处罚决定抄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作出吊销采矿当事人营业执照处罚决定之日起五日内,将处罚决定抄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有矿山企业,复垦或者保持景观协调办法,参照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1988年4月1日起施行。

附: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天津市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条例》的决定

(1997年9月10日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 1997年9月10日公布施行)

决定
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修改《天津市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条例》部分条款的议案,决定对《天津市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法规名称和各条、款中的“乡镇集体矿山企业”,修改为“集体矿山企业”。
二、第六条第三款修改为:“禁止将采矿权倒卖牟利。需要转让采矿权的,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规定经批准后方可转让。”
三、第三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的,由区、县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四十条规定给予行政处罚。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四、第三十六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二)项规定处理。”
五、第四十三条修改为:“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天津市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正,重新公布。



1997年9月10日